
PTMC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好发于>45岁人群,若未侵犯血管患者有正常寿限,若侵犯血管生存约10年者高达80%[1].MNG属于良性肿瘤疾病,患者有难以吞咽、难以呼吸及声音嘶哑等表现,对正常工作生活影响较大。目前有超声、CT等方式诊断PTMC,而MNG确诊方式包括穿刺活检、超声等。因超声检查结果关联于检查者经验及手法等,导致价值受限,而CT客观性更高。为此本院采用CT诊断PTMC与MNG,为探讨其效果,现将患者30例(47枚)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30例(47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为31~74岁,平均年龄为(46.7±6.2)岁。PTMC组17例(26枚),MNG组13例(21枚)。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最大限度仰伸颈部,尽量下垂双手,从口咽部开始扫描,至锁骨上缘,均行平扫与增强扫描。螺距1.0,层厚5mm,层距5mm,CT三维重建时需拆薄至1.25mm.经周静脉注进优维显团80mL,速率2~3ml/s,延迟约55s后扫描。观察两组结节数量、大小、边界清晰度、瘤体规则度及有无钙化等征象。
1.3统计学方法
上述数据用软件SPSS20.0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CT征象对比见表1.
3讨论
PTMC与MNG为临床微小结节常见类型,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为此一定要尽早诊断并将针对性治疗方案制定出来。本院应用CT技术诊断,因其客观性更高。
MNG与PTMC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因此二者瘤体形态也存在差异,本组PTMC生长主要为浸润性,瘤体周围胶原纤维、甲状腺组织及血管等成分对瘤体生长有不一样的限制,故而瘤体形态多存在不规则性;且PTMC周边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后会出现假包膜,再加之生长速度较慢,故而形态多为椭圆形或者圆形。MNG包膜较完整或者具备部分性,或无包膜但纤维分隔于周边甲状腺实质,瘤体生长多为膨胀性,有较清晰的边界。本组CT检查显示PTMC组80.0%形态不规则,高于MNG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瘤体周边交界区经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其边界模糊会将瘤体真实形态掩盖,为此观察瘤体形态用CT平扫即可。
MNG相较于PTMC结节有更高的密度均匀比例。MNG患者结节内部密度不均匀者区域内多有清晰边界,因囊性病变或结节内部出血而出现结节低密度区域;PTMC患者就算密度不同其边界也处于模糊状态,原因可能在于PTMC患者结节多关联于间质细胞与实质细胞异常比例交错生长或内部组织坏死等。本组PTMC组84.6%边界不清,高于MNG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TMC组单发结节更多,本组PTMC组50.0%单发,高于MNG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NG与PTMC患者均存在病灶钙化现象,但PTMC组明显更高。本组结果显示PTMC组69.2%边缘中断征,19.2%细颗粒钙化,高于MNG组33.3%与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称[2]PTMC患者混合钙化现象比MNG患者明显要低,说明病灶中有无钙化及钙化形态或大小等无法作为指标明确诊断鉴别MNG与PTMC.此外,研究称[3]PTMC主要特征为结节周边“强化残圈”,若“强化残圈”完整鉴别于MNG特异度为100%.
综上所述,CT技术可有效鉴别诊断PTMC与MNG,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志江,陈文辉。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2):88-92.
[2]高俊田。CT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41-43.
[3]余勇。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J].医学信息,2015,28(6):267-268.